“选大厂,还是去创业公司?”——这是每个产品人都会面对的经典难题。本文尝试跳出“待遇vs自由”的二元对立,从成长路径、战略逻辑、风格匹配三个维度,提供一套更底层的决策框架配资台,帮你把选择从感性变成结构化判断。
前面分享了面试专题的三篇关键内容:如何准备简历、如何写好简历、如何准备面试,今天给这个专题做个收尾:如果有选择,新人首选大厂,还是创业公司?
小王的故事
小王,96年,2017年大学毕业后,自觉专业能力不强,学历不高,但脑子灵光,期望成为一名互联网产品经理。
他最常逛的社区就是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》,在里面看了一些人的分享与推荐,针对性阅读了一些书(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》、《交互设计3.0》、《决胜B端》、《启示录》等),对产品经理有了初步认识,他就开始找实习产品的工作。
摆在他面前的现实问题是:不知道什么样的机会适合自己?
他对互联网大厂极度向往,尤其在对乔布斯、马化腾、张小龙、俞军等极为崇拜的加持下,却因现实因素(学历与能力)完全不敢投递简历,“被迫”投递了一些创业类型的公司。
他的想法就是“谁要我,我就去哪儿”,哪怕对方是一家创立几个月的公司——这种想法可能是大多数新人转产品时的真实想法。
天遂人愿,他在经历一个多月的折腾后,果然找到了一个实习机会——一家刚创立3个月的教育类企业。
他是第一位正式招聘的产品经理(实习岗),带他的是公司的产研联合创始人。
折腾了半年多,他们从0到1搭建了一款APP产品,面向公立校的学生的作业产品,上线后,每天只有零星几个用户访问。
第一版比较粗糙,他们还有很多“想法”,继续埋头迭代第二版。
一年过去了。
小王从当初对产品经理的向往,逐渐开始迷茫——每天都在忙,却又不知道在忙什么——他产生了离职的想法。
写简历时,最大的关键成果,他写的是:独立负责XX产品的从0到1搭建,完整参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。
第二家创业公司看中了他“从0到1”的经验,比较贴切公司现阶段的情况,他在空隙了2周后,顺利入职。
半年后,公司融资不顺,黄了,他被迫开启第三次找工作之旅。
转眼时间来到了2025年,他已经是一名有7年多产品经验的“资深产品经理”,参与了5家企业的“从0到1”的产品搭建工作,最长的1年半,最短的3个月。
身边同龄的同学,薪资2万+成了常态,有人在大厂做设计、运营;有人在中厂做研发、产品,可他还创业公司中“来回穿梭”,拿着1.3万的工资,计划着回老家。
不知道你看完小王的故事,会是一种什么感受?
是觉得他的故事属于个别现象,不具有参考性?
或是对他的经历感同身受?
或者是为他鸣不平,觉得不是他自己的问题,谁都想更好,却不一定如愿以偿?
无论什么心情,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人生故事。
沈鹏的故事
沈鹏,87年,原美团外卖业务的负责人,现水滴公司创始人。
2010年时,正在中央财经大学读大四的他,产生了创业的想法,却因时机、经验等原因,他决定先向前辈们学习。
当时,他对王兴、雷军等大佬非常赞赏,尤其是在看了王兴的创业故事后,对加入他的创业团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。
他主动搜索了美团的关键业务人的联系方式,主动进行简历投递,期望以产品经理的身份入职到美团——当时的美团还在三室一厅的小区里创业,王兴也处于“九创八败”之中。
第一位联系他的人是联合创始人郭万怀,告诉他美团对第一位产品经理的要求比较高,CEO准备亲自带,他不适合,就又让另一位联合创始人联系他,让他以实习生的身份加入美团,而不是产品经理。
用沈鹏后来接受采访时的话说:“如果火箭马上起飞了,还管冲上去坐什么位置?我觉得当你认同一件事情的时候,具体做什么岗位并是最重要的,参与这个共创才更有意义。”
他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入职早期的美团,凭借着自己的能力,一年内做到了天津业务负责人,3年后成为了美团外卖业务的负责人,6年后“功成身退”创立了自己的事业——以水滴互助、水滴筹、水滴商城为代表的健康保险企业——水滴。
不知道看完沈鹏的故事,你是否有一些不一样的感受?
坦白说,沈鹏的经历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审视。我最大的感触是:明确目标、主动出击至关重要。围绕事业本身,而非拘泥于具体岗位,积极寻找机会“先上车”,再谋求更好的发展。
这种以终为始、灵活变通的态度,或许正是他成功的关键,也给了我很大启发。
大厂还是创业公司?
在我看来,“大厂还是创业公司?”这个问题很难给出一个定论,甚至我感觉它更像是在挑战一个伪命题。
坦白说,如果让我选,我恐怕也会像多数人一样,倾向于大厂——这不仅仅是因为所谓的“面子”,更多是那份实实在在的“里子”带来的安全感。
我必须承认,我自己也难以例外。尽管偶尔会为工作中“螺丝钉”般的角色感到些许束缚,但大厂所提供的那些“开眼”的体验,实在难以抗拒:能和数百位同事一起打磨日活过亿的产品,学习如何服务海量用户,还有那条相对清晰的职业晋升轨迹。这就像俗话说的“没吃过猪肉,也见过猪跑”,有过大厂经历,哪怕只是边缘岗位,也能让你有机会“祛魅”,真正见识过“猪跑”是什么样,这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无疑是益处多多。
因此,我个人的建议是,如果有机会,哪怕概率不高或内心有所犹豫,也值得争取一次大厂的工作机会,给自己一个“开眼”的平台。
而且,从我的观察来看,从大厂跳到创业公司,似乎比反向操作要容易些,这大概应了那句“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”。
当然,创业公司同样能提供宝贵的“开眼”机会,比如亲历产品从0到1的诞生,感受产品方向的快速迭代、用户数量的起伏,甚至可能经历一个产品或公司的“消亡”,这些经历会促使你更深刻地思考用户、市场与产品的生命周期。
所以,最佳策略是去不同规模的公司进行体验、“开眼”,不要被表面的东西所魅惑,也不用给自己主动设限——一定去大厂,或只能去创业公司。
四条建议
在我看来,“大厂还是创业公司”这个问题,与其说是选择题,不如说是在拷问我们做决定的底层逻辑——到底是以什么标准来衡量?
比如我观察到的,小王同学,他的标准就是现实本身——谁给机会就去哪儿。这种选择很实在,但说实话,自主性就少了一些。
而沈鹏,他的标准很明确,就是围绕“创业”这个目标——先找个靠谱的创业平台好好学,积累够了再自己单干。这更像是一种主动出击,规划清晰,完全掌控在自己手里。
当然,现实中更多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我们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和依据。
如果把大家的这些经验沉淀成几条建议,或许能帮到你:
第一条,跟自己的价值观对齐。比如你心里认定要干点对世界(特别是年轻人)有益的事,那教育行业可能就对你的味,而那些靠挖人性弱点赚钱的公司,你可能就主动放弃了。
第二条,先选赛道,岗位次要。如果你已经对某个领域有感觉了,那就得有点沈鹏那股劲儿,别太在意起手是什么职位(产品经理、运营都行),先挤进去感受一下再说。
第三条,锁定目标,主动出击。要是你心里已经有心仪的公司或团队了(要是还没,现在就开始找!),那就别等机会上门,主动去了解,去联系,机会合适了就大胆争取。其他的岗位、福利什么的,都往后排。
第四条,随波不逐流。前面三条是基于理想和主动的选择,但现实骨感,计划赶不上变化。万一你暂时只能接受一个现实但并非首选的机会,这时候最要紧的是“随波不逐流”——别像太多现实中的人那样配资台,时间一长就彻底被裹挟,只顾低头搬砖,忘了当初抬头时看见的那片星空(自己的目标)。
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